文字 /書呆 ; 編寫 / 八妹
日治時代,日本人為台灣引進了一種西洋的窗戶,一時風靡全島,不管是官方的公共建築,還是民間的街屋別墅,無不大量採用.到了日治時代的晚期,甚至連傳統的三合院,也自然地運用這種西洋進口的窗戶,成為台灣建築文化頗重要的一部份,這種窗戶就是 Sash Window (上下推拉窗).
人人見過,卻不知來由,對官方說法信之不疑,但天天親眼看到的事物反而漠然不見,這也是台灣教育的特色之一.
Sash Window 聽名字也不難聯想多少跟 "狀聲字" 有關 : 在窗戶上下開啟時發出的聲音"Sash".如果說 : French Window (法式落地窗,左右開啟的長條窗戶),是法式建築的代表,那麼 Sash Window 就該是英美窗戶文化的代表了.源於17 世紀,最常見於英美的 Victorian 或 Georgian 風格的房屋.更多的歷史,可以參見 : http://www.sashwindowlondon.co.uk/page7.htm 或是上Wiki 去找,都會有很豐富的資料.
像這樣一種經典的窗戶,歷史如此悠久,影響的範圍又廣大,當然每一個構件也都有特定的名稱,請參考下圖.

照片來自 : http://www.sashwindowlondon.co.uk/page17.htm
日治時代台灣只傳進了西洋的建築外觀,整體來說, Interior 是非常貧弱的,戰後又積極推動"去日本化",原件保存極差,我們今天幾乎很難再見到日治時代的室內設計.英美,特別是美國,在配合 Sash Window 時,室內部份多半會運用窗簾來搭配,這樣的搭配非常經典,尤其是室內的光線會變得很柔美,但沒看過很難想像.可惜的是,窗簾跟地毯是台灣兩大弱項,再加上台灣整修古蹟是靠想像而不是考據,所以目前無論官方或私人建築,好像還沒看到這樣的例子.

照片來自 : http://www.architecturaldigest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