網頁

2013年12月31日 星期二

[我在老曼谷] 閒談中國城的路名

本篇非經許可,切勿轉貼或引用.


"我的老曼谷"這一系列,一開始打算先來些傷腦筋的歷史文,之後再談吃吃喝喝,不過,下週我要去體檢,等回來再繼續疲勞轟炸.


***


曼谷的中國城,有許多有趣的路名,這些漢文的名字已經日漸模糊或淡忘.若不嫌盡翻些陳年舊事的話,請一起來聽古.



"演說街"這個名字的由來 : 相傳是孫中山1908 年到當時暹羅 (尚未改名叫泰國),宣傳 "捐款救國" 的道理,講白了就是來募款要錢的拉.在當地華僑協助下,來到當年中國城最熱鬧的地方 : 耀華力路上的東舞台戲院......的後面.而在這次的演說中,孫先生喊出了 "華僑是革命之母" 這句名言,結果當然是吸金大成功.


為了紀念孫中山那次的暹羅之行,當地人把這條街稱為"演說街",而且一直沿用.可是,拉瑪六世之後排華運動開始,華校被封,華語已經成了老人間的古董語言,有華名的街道,名字也就慢慢消聲匿跡.到了2004 年農曆新年,當今的皇后與公主特地拜訪了中國城,這條街才改去泰名,又再度被命名為 " Soi Sun-Yat-Sen".



早在曼谷建都之初 (1780年代~),散居在曼谷各地的中國移民 (包括來自福建、海南、潮州、客家...) ,在拉瑪一世的規劃下,遷移至皇城外南部這一區,自越三飯佛寺到越巴吞空巧寺,這也就是最初三聘街的雛型,而三聘街這名字是因為位在舊皇城的 "三聘門" 外而得名.


在1950年代的泰華文學中,有本頗具有影響力的長篇小說 : 三聘姑娘 ,作者是陳仃.小說就是以 "三聘街" 為背景,通過三聘街上"興記號"老闆的三位女兒 : 寶珠、秀珠、佩珠,道出了泰華社會在不同文化沖撞與融合之下,一段段的悲歡離合.


近代三聘街被劃分為許多段落,每個段落都以主要商品的特色而命名.從三聘城門開始,經過益仔橋(曲仔橋?),分別稱為 : 三聘直街、越三飯街、竹篾街、蚊帳街、打錫街、鹹魚街、米街到最末段的米街尾.由於早年曼谷進出貨物由勞工肩挑手抬,所以當時三聘街的路面只有2~3公尺寬,而全長卻長達 2 公里,兩旁街屋深30~40 公尺,樓高2層或3層,這樣的歷史由來,也使得三聘街成了目前曼谷市內,唯一不能行駛汽車的繁華商業街.


1946年6月3日,當時二次世界大戰剛結束不久,拉瑪八世親政,為了攏絡華裔,他與現在的泰皇拉瑪九世 (八世的弟弟),從三聘城門開始步行.一路經竹蔑街、燈籠街、風爐街等,一直走到米街尾,而當時沿途許多商家,擺設香案恭迎聖駕,成為轟動一時的話題.現在時過境遷,那些舊時的陳貨大慨早就不賣了,街名也遭年青一代忘到天邊了.



一般所謂的曼谷中國城,指得是以耀華力路為中心,因此有人將中國城比喻成一條"S"型的龍 : "龍頭" 是中華門,也就是耀華力路起點的 "崇聖坊/聖壽無疆牌樓" ;"龍身" 是耀華力路,路上是一家又一家金光燦爛地"大金店",也就是金子行,像龍的一片片的金鱗  ; 而散開的 "龍尾" 則是小攤販密集的三聘街.


中華門,或是 "崇聖坊/聖壽無疆牌樓",原來是耀華力路上高亭戲院前的高亭廣場,之前是一個噴水池,在2000年的時候,填平水池改成崇聖牌樓,又稱"聖壽無疆牌樓".所謂崇聖牌樓 : 原意是在拉瑪九世皇72歲大壽時,由泰華各姓氏宗親總會籌劃,在中國城進口處,建立一座具有中國北方風格的"崇聖牌樓",特為泰皇祝壽.因為牌樓上有泰國的詩琳通公主,以漢字書寫 "聖壽無疆"四個大字,並用九十九純黃金片貼成,因此又有 "聖壽無疆牌樓"之稱.



中國城的"天外天",指得是一座大樓,從名字來想可知,是以建築高大聞名,中國城中還有六層樓或九層樓等等稱呼,都算是當時泰國的 "101" .天外天是地標,旁邊的街道也以他命名,叫作"天外天街".天外天街旁有一座安南寺,據說寺內的和尚都是越南人,在眾多華裔圍繞的地方,卻有越南寺廟能生存下來,也算是一項特色.在對面的義福巷,另外有一座越南寺廟是叫"會慶寺" (Chua Hoi Khanh),應該也是月南寺廟.而且...重點是會慶寺門口前有一攤美味地 "燒賣" 極有名...這才是重點,以後會介紹.


天外天後有一客屬會館,館內設有進德學校與關帝廟,曼谷的中國城以潮汕人為主體,福建與客家只是點綴.


(未完,待續...)

4 則留言:

Unknown 提到...

耀華力路好熟哦,
在香港電影裡看過哩,
大概是我在曼谷最熟的一條路了,呵呵...

mei1977 提到...

呵呵~這裡很多超好吃的東西喔
不認識是不行滴拉 (原住民口音)

macgirl 提到...

我去中國城好像只知道吃和按摩~
看完這段歷史還蠻有趣的!

更期待下篇的...吃~

mei1977 提到...

to mac


下篇不只一篇阿
等 mac 來吃吃吃